武漢工程大學創建于1972年6月,原名湖北化工石油學院,隸屬湖北省。1980年3月,經教育部批準,更名為武漢化工學院,改由原化工部主管。1998年7月,隨著高校管理體制的調整,學校劃轉到湖北省管理,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湖北省管理為主。同年,學校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合格評價,并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2006年2月,經教育部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準,正式更名為武漢工程大學。2012年學校入選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2013年學校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確定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
截止2015年11月,學校有武昌和流芳兩個校區,共占地約130.9萬平方米;校舍面積96.6萬平方米;固定資產14.1億元,其中教學儀器設備總值2.4億元。設有15個學院、1個部、1個研究設計院,另有1個獨立學院。有59個本科專業,全日制在校生22193人,在職教職工1862人,其中專職教學科研人員1207人,教師中具有正高級職稱242人,副高級職稱414人。
歷史沿革
武漢工程大學創建于1972年6月,原名湖北化工石油學院,隸屬湖北省。1980年3月,經教育部批準,更名為武漢化工學院,改由原化工部主管。1998年7月,隨著高校管理體制的調整,學校劃轉到湖北省管理,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湖北省管理為主。同年,學校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合格評價,并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2006年2月,經教育部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準,更名為武漢工程大學。 2006年以優秀的成績通過教育部對我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的評估。2008年學校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確定為新增博士學位授權立項建設單位。
經過38年的建設,學校已由單一的工科院校發展成為一所辦學條件較好、實力較強、水平較高、特色鮮明的多科性大學。
層次規模
學校現有本科教育、專科教育、國際教育及研究生教育,具有學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學校面向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招生。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8318人,其中研究生1084人,本科生15363人,國際學院學生452人,專科生1419人。
學科專業
學校現設有14個學院、1個部、1個研究設計院,另有1個獨立學院。有工學、理學、管理學、經濟學、文學、法學6個學科門類,50個本科專業。學校現有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5個,國家級精品課程2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1門,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湖北省品牌專業9個,省級重點學科15個,省級精品課程20門,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6個,湖北省優勢學科2個,湖北省特色學科2個,湖北省"楚天學者計劃"特聘教授崗位設置學科15個,碩士學位授權點24個。此外,學校還擁有11個工程碩士授權領域以及在職人員以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學位授予權。
師資隊伍
學校現有在職教職工1800人,其中專職教學科研人員1031人。專任教師982人,其中教授170人,副教授336人,博士213人,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教師占教師總數的80%,具有博士學位教師占教師總數的22%。在職教師中,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教育部"跨世紀人才計劃"獲得者2人,教育部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成員6人,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人選28人,湖北省教學名師2人,省級以上優秀教師5人,享受國務院和省政府津貼的專家41人,省部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7人,"楚天學者計劃"特聘崗位人員15人。
學校十分重視教師隊伍結構的優化和學術梯隊的建設。現有教育部"長江學者與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省級創新團隊和教學團隊10個,"工大學者計劃"特聘崗位人員10人。成立了學術創新團隊5個,科研創新團隊10個,本科一級教學團隊7個,二級教學團隊7個,三級教學團隊8個。學校還聘請了近百名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作為客座教授或兼職教授,其中中外院士10人。
基礎設施
學校現有武昌和流芳兩個校區,共占地1657畝;校舍建筑面積81萬平方米;固定資產10.5億元。建有400米標準田徑運動場3個,標準游泳池2個,籃、排、羽、網球場68個;多媒體教室50個(9998個座位),數字化語言實驗室17個,教學實驗室47個;教學儀器設備總值1.7億元;圖書館館藏圖書176.8萬冊,是湖北省高校"優秀圖書館"和"湖北省研究級文獻收藏單位"。
科學研究
學校擁有一支精干高效的專兼職科研隊伍,有一所集技術開發、工程設計、情報信息、分析測試多功能于一體的研究設計院。擁有3個國家部委級科技平臺,2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技術中心(基地)。學校具有化工石化醫藥行業(化學工程)專業甲級工程設計資質,A2類壓力容器設計資格,化工、醫藥、石化專業甲級工程咨詢單位資格,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設計單位乙級資質,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單位乙級資質,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單位乙級資質,國家環保總局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估乙級資格,建筑工程丙級資格,計量認證資質,節能檢測資質,是湖北省科技廳化學化工查新檢索定點單位。同時,還設有湖北省石油產品暨化學試劑質量監督檢驗站、湖北省石油化工信息中心。
2004年以來,學校共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2787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軟科學研究計劃等國家級項目76項、省部級項目498項。"礦物處理過程強化"團隊獲教育部"長江學者與創新團隊計劃"創新團隊,獲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3人。獲省部級以上科研和教學成果獎50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省部級科技獎勵47項。獲專利授權343項。近三年科研到帳經費共計2.3億元,科研經費增幅居省屬高校前列,學校科技產業園和科技孵化器大樓均已投入使用,學校被評為"科技服務湖北先進單位"、"武漢市科技管理先進集體"。學校教職工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7000多篇,其中被SCI、EI、ISTP、SSCI、CSSCI、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等檢索收錄1000余篇,出版學術著作200多部。學校主辦《武漢工程大學學報》、《化學與生物工程》等科技核心期刊。
交流合作
學校十分重視對外交流與合作,先后與美國密蘇里——哥倫比亞大學、加拿大阿伯塔大學和渥太華大學、意大利達努齊奧大學及法國巴黎第十三大學等十多所大學或研究機構建立了學術交流和合作的穩定關系,一大批國外專家、學者應邀來校講學,訪問。學校先后派出各類人員213人次分赴24個國家和地區的高校或研究機構留學、進修,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科研合作和考察訪問。近年來與國外大學或研究機構簽訂科技合作項目13項。學校與丹麥Alfa Laval 公司聯合培養研究生。學校還具備招收留學生的資格,并已招收來自巴基斯坦、法國、索馬里等國家的留學生。
學校與國內一些著名學術機構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學術交流和合作關系,與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研究所、東北大學、天津大學、中南大學等學校、學術機構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有33人受聘于高校或科研院所的博士生導師。
近幾年,學校承辦了中國科協年會"重化工與湖北石化產業結構調整"及"湖北磷化工可持續發展"專題論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工程與材料學部冶金與礦業領域在研項目交流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化學工程青年科學家學科發展前沿研討會"、"全國稀土資源、材料和環境學術研討會"、"第五屆全國微波化學會議"、"全國制藥工程專業研討會"、"全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建設研討會"、"湖北省第二屆楚天學者論壇"等高層次學術會議。
學校成立了有130家大中型企事業單位和地方政府參加的董事會,并與其中的近百家單位簽署了聯合共建、人才培養、科技開發、職工培訓等協議,建立了學校與社會雙向參與、雙向服務、雙向受益的機制,形成了開放辦學的格局。
學校榮譽
學校堅持"質量立校、科技強校、人才興校、突出特色、協調發展"的辦學思路,按照"加強基礎、拓寬口徑、重視實踐、培養能力"的人才培養模式,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強和改進本科教育教學工作,確保了人才培養質量。建校38年來,共為國家培養各類畢業生5萬余名。許多畢業生已成為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骨干力量。僅以湖北省化工、醫藥行業為例,在產值1億元以上的80家大中型化工、醫藥單位中,近70%的企業主要領導人是我校的畢業生。近三年來,我校學生在各類科技競賽中,獲國際級獎11項、國家級獎224項、省級獎195項。其中,學校機器人足球隊連續8年9次榮獲世界機器人足球大賽冠軍,獲得第二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競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一等獎等高水平獎項。
學校認真貫徹"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思想,涌現出一批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為搶救3名落水少年而光榮獻身的2003屆畢業生許志偉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他的英雄事跡傳遍了大江南北,被教育部追授為"舍己救人優秀大學生",共青團中央追授為"全國優秀共青團員",湖北省委追授為"優秀共產黨員",湖北省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
學校多次獲得各級各類的表彰,獲得"省級最佳文明單位"、"湖北省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學校"、"全國模范職工之家"、"湖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進高校"、";湖北省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全國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綠化紅旗單位"、"園林式學校"、"安全文明校園"等榮譽稱號。